Page 9 - 201803大體解剖人文手冊(網頁版)
P. 9

落實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的解剖人文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副校長兼解剖學科主任 曾國藩


             傳統上,解剖課程只在意知識的傳授,加上教學的
           人體多為無名屍,因此師生鮮少知道解剖檯上的人體是
           誰,即使想了解其生平背景也無從得知。如此的學習環
           境下,學生們上解剖課時總是心生畏懼且帶著罪惡感,
           既使想道聲感謝也不知道給誰,是醫學教育晦暗的一
           面。

             這種教學制度多和西方教育習慣有關,西方醫學教育
           大多刻意將人體視作實驗的標本或物件,稱為 cadaver
           (屍首),刻意不讓學習者知道捐贈者背景;有別於西
           式的冷硬風格,在慈濟,我們尊稱大體捐贈者為「無語
           良師」(Silent Mentor),以捐贈者為利他的典範,無
           語良師以身體代替言語來教導學生,願意任刀鋒切割,
           是極致的奉獻者。
             近一、二十年來科技知識如爆發般的增加,醫學知識
           蓬勃發展,知識量的增加造成排擠效應,解剖學更因此
           被視為過時的學問,再加上解剖學的教學環境一般都不
           是最好,而且學校需要投入很多的經費,卻無研究發表
           的榮耀,因此不少學校改以模型或電腦軟體取代傳統實
           際解剖的學習方式,間接促成了今日願意投入外科的人
           才短缺。面對這似是而非的減縮,慈濟大學的解剖課程
           卻在豐沛的教學遺體捐贈下,進行最嚴謹、透徹的解剖
           教學,甚至打破傳統,將與家屬互動融入課程設計中,

    8
   4   5   6   7   8   9   10   11   12   13   14